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确定屈光度:首先需要知道患者的屈光度,即用于矫正视力的镜片度数。近视患者的屈光度通常为负值。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近视度数为-3.00D,则这个数值代表其屈光不正的程度。
2.光度公式:调节远点的位置可以通过公式计算,使用米作为单位。公式为:调节远点(米)=-1/屈光度。对于-3.00D的近视,计算过程如下:调节远点=-1/(-3.00)=0.33米。也就是说,这名患者在没有镜片矫正的情况下,可以清晰看见约33厘米处的物体。
3.计算意义:理解计算结果很重要。对于近视者,调节远点通常较近。这意味着如果不佩戴矫正镜片,患者只能在一定距离内清晰地看到物体,而超过这个距离则会出现模糊。
4.不同屈光度的影响:不同的近视度数将导致不同的调节远点。例如,若近视度数为-5.00D,其调节远点为0.20米,即20厘米;若为-1.50D,其调节远点为0.67米,即67厘米。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轻松计算出近视患者的调节远点。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近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