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疾病特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炎症为主的胃黏膜病变,通常伴随糜烂时,说明部分胃黏膜已经发生了表浅损伤,但尚未出现萎缩或癌前病变迹象。此类疾病一般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加重病变。
2.病因控制:明确病因是治疗的关键。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约70%-80%的慢性胃炎患者与其相关。明确感染后可选择根除治疗。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也是诱发因素之一,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3.药物治疗: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成功率超过85%。
对症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用于减少胃酸分泌,促进黏膜愈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可以覆盖糜烂区域,帮助修复。
若伴有反流性症状,可使用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
4.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避免辛辣、过热、油炸、高盐等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咖啡、浓茶等应减少摄入。
避免长期熬夜和高压力状态,保持规律作息。
5.复查和监测:建议在治疗开始4-8周后进行复查,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若糜烂持续存在或症状未改善,需进一步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如胃溃疡或恶性病变。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大多数经过规范治疗及合理护理后,可以实现胃黏膜的修复和症状消失,但需耐心配合治疗并长期关注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