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病因与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80%以上的心肌梗死病例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
血栓形成:当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流,导致心肌缺氧、坏死。
动脉痉挛:部分病例中,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引发心肌梗死,占10%左右。
2.临床表现:
胸痛:90%的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胸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等部位,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心电图改变:约70%-80%的患者早期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或T波倒置。
生物标志物升高:血清心肌酶(如肌钙蛋白I和T)在发病后3-6小时内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
3.诊断与治疗:
急性诊断:通过心电图、血清心肌酶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溶栓治疗: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早期治疗成功率可达60%-7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溶栓失败或不适合溶栓的患者,可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在90%以上。
药物治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药物在急性期和康复期均有重要作用。
4.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控制血压、保持健康体重和饮食习惯等。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和心电图等项目。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必要时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
大面积心肌梗死具有高度致死性和复杂性,早期识别和干预非常关键。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心血管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合理饮食和积极锻炼,以减少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