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如何针灸取穴

2024-12-27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病情分析:肩周炎,中医学称为“肩凝症”或“漏肩风”,常通过辨证分型和针灸取穴进行治疗。以下是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应的针灸取穴方法。

1.风寒湿痹型:此类型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肩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冷痛、沉重感明显、遇寒加重。针灸取穴主要包括: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中央,有通络止痛之效。

风池穴:位于枕骨下方,用于祛风散寒。

天宗穴:在肩胛骨上部,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2.气滞血瘀型:此类型多因外伤或长时间姿势不良,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症状表现为肩部刺痛,痛点固定,夜间加重。针灸取穴包括:

阿是穴(痛点处):直接针对疼痛部位针刺,以活血化瘀。

曲池穴:有调理气机、缓解疼痛的功能。

外关穴:位于前臂,能够通经活络。

3.肝肾亏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由于肝肾精血不足,使得筋脉失养。表现为肩部酸软无力,四肢乏力。针灸取穴主要为:

肾俞穴:位于腰部,有补肾益精的作用。

太溪穴:也是补益肾气的重要穴位。

阳陵泉穴:具有疏通经络,缓解肌肉僵硬的效果。

4.痰湿阻滞型:患者多肥胖体质,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经络。症状为肩部沉重而痛,伴有麻木感。针灸取穴包括:

丰隆穴:具有化痰除湿、理气通络的作用。

合谷穴:用于调和气血,解除痰湿。

间使穴:可以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不同的辨证类型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在实际操作时,还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