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长期压力、焦虑或抑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状态。例如,研究表明,约70%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
2.不良睡眠习惯:不规律的作息和睡前刺激性活动都会影响正常的生物钟。比如,饮用咖啡因饮料后4至6小时内可能增加入睡时间30分钟以上,使用电子设备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20%至30%。
3.环境因素:卧室光线过亮、噪音较大或温度不适宜都可能干扰睡眠的开始。理想的睡眠环境通常需要保持黑暗、安静且室温在18到22摄氏度之间。
4.生物节律紊乱:倒时差、夜班工作以及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可能打乱人体的昼夜节律,进而影响入睡能力。数据显示,夜班工人患上慢性失眠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0%。
5.医学问题: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数据显示,约10%的失眠病例与其他基础疾病直接相关。
6.其他因素:年龄增长可能导致深度睡眠减少,从而让老年人更易出现入睡困难。怀孕期间由于激素变化和身体不适,同样可能干扰睡眠。
根据诱因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入睡困难。例如,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规律作息、优化睡眠环境或治疗潜在疾病是常见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