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精神和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或情绪紧张可能导致睡眠浅表化,难以进入深度睡眠阶段。研究数据显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显著增加睡眠质量下降的风险。
2.睡眠周期特点:
人体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大阶段,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又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正常情况下,约50-60%的时间为浅睡眠段,若深睡眠比例过低,就容易因外界刺激而醒来。
3.外部环境干扰:
噪音、强光或温度过高均可能干扰睡眠。研究指出,超过40分贝的持续噪声如交通声,会使睡眠中断概率显著上升。环境暗度不足也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进一步降低入睡质量。
4.不良生活习惯:
经常熬夜、摄入过量咖啡因或酒精会抑制深睡眠发生。同时,运动不足可能增加身体疲劳感,从而延长浅睡眠周期。
5.健康因素:
一些疾病如慢性疼痛、胃食管反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会直接造成睡眠不安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激素紊乱也会导致睡眠障碍。
6.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深度睡眠占比自然减少。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深睡眠阶段减少幅度明显,从而更容易因轻微干扰醒来。
可尝试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减弱环境中的噪音和光线,适当运动但避免睡前剧烈活动。如果上述调整后症状仍持续,应考虑就医排查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睡眠障碍或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