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自残的常见原因包括:
情绪调节困难:个体可能在面对强烈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或内疚)时无法找到适当的宣泄方式,通过自残缓解情绪。
自我惩罚倾向:部分人因内疚或低自尊感而选择通过自残来“惩罚”自己。
寻求控制感:一些人在生活中面临失控感时,通过自残获得对身体和感受的掌控。
表达未能言说的痛苦:当难以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时,自残可能成为一种替代性表达方式。
获得关注或支持:虽然较少见,但有些人通过自残吸引外界的关注,以寻求帮助。
2.与自残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包括:
抑郁症:自残行为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之一,尤其在无法缓解低落情绪时。
焦虑障碍:持续的焦虑可能导致个体通过自残释放紧张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常伴有冲动性行为,其中包括反复的自残。
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重大创伤事件的人可能因情绪困扰而发生自残。
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或暴食症的患者,往往伴随自毁倾向。
3.自残行为的风险和危害:
身体损伤风险,包括感染、瘢痕形成甚至威胁生命。
对心理层面的进一步影响,如加重羞耻感、自责或孤立感。
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自杀行为。
4.如何应对自残行为:
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学习替代策略,例如运动、深呼吸或写日记,取代自残作为应对方式。
为个体提供关怀和支持,减少孤独感和被误解的体验。
自残行为不应该被忽视,应尽早识别和干预,以避免身体和心理层面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