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起源和病理学特征:
直肠膜内神经源性肿瘤通常来源于神经组织,包括神经节细胞或周围神经纤维。常见类型包括嗜铬细胞瘤、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肿瘤细胞通常呈梭形或多边形,可伴随嗜酸性染色。
分泌瘤是一类以分泌功能为主的内分泌相关肿瘤,主要来源于腺体上皮细胞,最常见于胰腺(如胰岛素瘤)或消化道(如胃泌素瘤)。这种肿瘤能够分泌激素,引发一系列全身反应。
2.临床症状:
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局部症状,较少引起系统性问题。患者可能因肿瘤压迫直肠而出现排便困难、便血或直肠内异物感,但一般不会导致内分泌紊乱。
分泌瘤由于产生大量激素,会引发明显的全身性症状。例如胰岛素瘤可导致低血糖,胃泌素瘤则引起胃酸过多和反复性溃疡。
3.检查和诊断:
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内镜或MRI)以及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标记如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阳性有助于确诊。
分泌瘤的诊断需要结合生化检查,如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胃泌素等水平,还需通过CT或核医学显像寻找病灶。
4.治疗差异:
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存在恶性倾向可能需要辅助放化疗。
分泌瘤的治疗不仅包括手术切除病灶,还需要控制激素分泌的药物治疗,例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或控制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激素分泌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全身性症状表现和治疗策略选择,且二者的预后也因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