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优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发病机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由一种称为费城染色体的基因异常导致,该染色体异常引发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从而导致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促进白细胞的过度增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由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目前其具体的遗传机制复杂多样,不如慢粒明确。常见的遗传变化包括13号染色体缺失和17p缺失等。
2.诊断特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赖于检测骨髓或外周血中费城染色体或BCR-ABL基因的存在。患者往往会出现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及脾脏肿大等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过血液分析可发现淋巴细胞绝对数量增多,一般需进行流式细胞术来确认免疫表型,其特征是CD5阳性的B细胞增多。
3.临床表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被偶然诊断出来,但可能表现为疲劳、盗汗、体重减轻和脾肿大等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的速度较慢,初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出现贫血、易感染及出血倾向。
4.治疗方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通过靶向BCR-ABL蛋白来控制疾病进展。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视病情需要而定,早期可能不需立即治疗,晚期则可以用化疗药物、免疫疗法以及新型靶向药物等。
虽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为慢性白血病,但由于其不同的遗传背景、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在诊断和管理上存在重要区别。了解这些差异对于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