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的干预方式之一,有助于识别和调整疼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负性反馈循环。据统计,认知行为疗法可使40%-60%的患者显著减轻疼痛感。正念疗法有助于降低情绪对疼痛感受的放大作用。
2.药物治疗:某些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被证实在改善疼痛与情绪方面具有双重作用。在部分患者中,这类药物可减少30%-50%的疼痛强度。同时,神经调节类药物如普瑞巴林可直接减弱神经性疼痛信号的传递。
3.生活方式干预:规律睡眠、生物钟管理以及适度运动能够改善神经递质功能。例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低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促进内源性镇痛分子的释放并提升情绪稳定性。
4.辅助治疗方式:物理治疗(如按摩、针灸)结合心理支持能够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另外,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非传统方法也对一些患者表现出积极效果。
5.多学科协作模式:研究表明,当精神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联合管理时,患者整体症状改善率可提高约20%-30%。这种模式可在心理和生理层面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精神疾病相关的慢性疼痛需要身心结合的综合管理策略,以实现更为全面的缓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