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主要表现:分离性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常见,其核心症状包括:
对与依附对象分开感到极端的不安或恐惧。
持续担忧依附对象可能会受伤或遭遇意外。
不愿意离家、上学或独自待在某个地方。
夜晚不想单独睡觉,经常做噩梦内容涉及分离。
出现身体不适,比如头痛、腹痛等,尤其是在面临分离情境时。
2.对生活的影响: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并严重化,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学校表现下滑,由于拒绝上学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业受到影响。
社交关系受损,因为害怕分离而减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家庭压力增加,父母或监护人可能因为担心而更加保护性地照顾,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依赖行为。
3.治疗方式:分离性障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干预,包括: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较为常用,通过调整个体对分离情境的认知和行为反应,逐步缓解焦虑。
家庭干预:帮助家长学会如何支持孩子,同时避免过度保护。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特别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焦虑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
4.病程与预后: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给予干预,大多数患有分离性障碍的儿童可以恢复正常生活。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成人焦虑障碍或抑郁症。
该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症状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干扰日常功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