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感染性因素
肠道感染是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尤其是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菌)、病毒(如诺如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急性感染通常伴有发热、腹痛、恶心等症状。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就可能是慢性过程,需要进一步检查。
2.肠易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腹泻、大便不成形、腹痛等症状,常与压力、焦虑、饮食刺激有关。约10%-15%的人群会受到此病影响,需通过调整饮食、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缓解。
3.乳糖不耐受或食物过敏
食用乳制品后腹泻可能是乳糖不耐受引起的。全球约68%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对某些食物(如坚果、海鲜、小麦)的过敏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4.炎症性肠病
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引起长期腹泻、血便、体重下降等,患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100-200人。确诊需要内镜检查及活检。
5.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代谢亢进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发大便不成形、频繁腹泻等表现。更年期女性是高发群体,建议检测甲状腺功能以排除可能。
6.药物或抗生素使用
一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导致大便不成形或腹泻。统计显示约20%-30%的抗生素使用者可能出现相关症状。
7.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胰腺问题
胰腺分泌不足会导致脂肪吸收障碍,出现油腻性腹泻。此类问题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者或慢性胰腺炎患者,需要通过相关酶类检测确认。
如果长期存在上述表现,应及时就医,通过粪便检查、结肠镜、影像学及血液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包括合理饮食、补充益生菌、使用止泻药物或针对明确病因的特殊治疗,如抗感染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同时,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糖及刺激性食物。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