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受损
胃部在进食后需要分泌胃酸帮助消化食物。如果胃酸分泌过多,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长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诱发胃痛甚至胃溃疡。
2.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餐后饱胀感、早饱和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通常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常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或胃肠动力异常有关。
3.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会引起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灼热感,有时伴随上腹不适。若胃部括约肌功能减弱,此类症状可能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在餐后大量进食或躺卧时明显加重。
4.乳糖不耐受或其他食物不耐受
若餐后出现腹胀、腹痛或腹泻,可能是由于消化某些食物(如乳糖、果糖)所需酶的缺乏。乳糖不耐受较常见,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比例高达70%-90%。
5.胃肠动力障碍
若胃排空速度减慢,食物滞留时间延长,易导致餐后饱胀、恶心以及其他胃部不适症状。这类问题可能与胃本身功能失调、糖尿病性胃轻瘫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相关。
6.胆囊或胰腺问题
胆结石、胆囊炎或胰腺炎也可能引起餐后上腹部的不适感,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显著。
7.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者可能会有反复的餐后胃部疼痛、嗳气等表现。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存在,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如胃镜、超声或幽门螺杆菌检测,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此期间,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