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消化吸收问题:长期大便稀可能是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异常。慢性胃炎、胰腺功能不足或胆汁分泌异常会导致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形成稀便。
2.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内的有益菌和有害菌比例失衡会影响正常的水分吸收,从而导致大便稀软,常见于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或饮食不洁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
3.饮食习惯因素:高纤维素饮食(如大量蔬菜、水果)、过多油脂的摄入以及乳糖不耐受等都会增加肠道内容物中的水分,使大便变稀。
4.慢性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或肠道恶性肿瘤在其早期阶段也可能表现为长期稀便。
5.感染因素:病毒性肠炎、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志贺菌)或寄生虫感染容易使肠道分泌增多、水分吸收减少,进而出现稀便甚至腹泻。
6.应激及心理因素:情绪紧张、压力过大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蠕动,加快排便速度,导致水分吸收不完全,出现稀的大便。
需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发热、体重下降或血便等。如长期如此且无法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