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史采集:首先需要获取完整的药物使用史,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膳食补充剂等。了解用药的种类、剂量、频率以及疗程,尤其是新近开始或调整的药物。
2.临床症状:药物性肝损伤会引起多种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黄疸、上腹部疼痛等。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昏睡、意识模糊等肝衰竭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测:主要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水平等。ALT和AST升高常提示肝细胞损伤,而ALP和胆红素升高则可能指向胆汁淤积。
其他辅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水平等,用于评估肝脏合成功能。
4.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可用于排除其他肝损伤原因,如肿瘤、结石等。
5.排除其他原因:通过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代谢性肝病筛查等,排除感染、免疫及代谢因素导致的肝损伤。
6.再挑战试验: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重新给予可疑药物观察是否再次出现肝损伤表现,但因风险较高,临床中很少实施。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综合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监测肝功能变化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