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药物疗效问题:并非所有患者对一线治疗药物(如硝酸酯类)反应都相同。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类型。同时,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也会影响其有效性。
2.潜在病因未解决:心肌缺血可能由冠状动脉阻塞、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引起。如果基础病因未得到有效处理,症状难以改善。
3.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高压力水平以及吸烟和饮酒等行为可能减弱药物效果,同时加重心肌缺血。
4.合并症影响: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存在可能加剧心肌缺血,并使治疗结果不理想。
5.心理因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对药物治疗的响应也可能较差。
经过药物治疗后,如症状未能缓解,需与专业医疗人员进一步沟通以确定下一步诊断和治疗策略,并考虑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冠状动脉CT或造影术等,以明确病情。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