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脐疝:
脐疝是由于腹壁中线组织薄弱或未充分闭合,导致腹腔内容物(如小肠)突出至脐部形成的柔软包块。
发生率较高,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及部分成人;
新生儿脐疝通常在2岁左右自愈,但成人脐疝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通常表现为肚脐部位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时变大,平躺后缩小或消失。
2.脐肉芽肿:
是脐部感染或创口未愈合引起的过度增生性肉芽组织,形成的小型红色或粉红色肉质突起。
多见于婴儿断脐后康复不完全的情况下,也可见于成年人因脐部外伤或护理不当;
一般不会很大,但可能有少量分泌物或脓液;
治疗方式包括局部消毒、药物涂抹或必要时予以烧灼处理。
3.皮赘或脂肪瘤:
肚脐部位皮肤内可能形成良性肿物,如皮肤赘生物或皮下脂肪瘤。
通常表现为小而柔软、不疼痛的隆起;
生长缓慢,一般不造成健康威胁;
在美观或功能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可选择手术切除。
4.脐窦或连接性异常:
与胚胎发育相关,有时会出现脐尿管残余或脐肠管瘘等问题,导致肚脐内或周围有异常突起或分泌物。
较为少见,大多在出生后早期发现;
表现为周期性肚脐渗液甚至感染;
治疗通常依赖手术修复。
如果伴随疼痛、感染迹象(如红肿热痛)、出血或分泌物增多,应尽快就医检查,排查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