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志贺菌、沙门氏菌或致病性大肠杆菌,这些病原菌可能导致急性肠炎,出现频繁腹泻、黏液便甚至血便。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虽然通常不会引起血便,但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合并黏膜损伤。
寄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等寄生虫可导致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腹痛和肛门不适。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长期腹泻、血便、腹痛,常伴乏力和体重下降。这种疾病多见于青年人。
克罗恩病:主要累及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都可能发生病变。除了腹泻和血便,还可能引发肛周裂口或瘘管形成,导致肛门疼痛。
3.肠道缺血与梗阻
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或血管疾病患者,表现为剧烈腹痛、血便,可能因肠壁供血不足而导致组织坏死。
肠套叠或其他机械性梗阻:这些情况可能引发急性腹泻、血便以及剧烈疼痛。
4.肛周疾病
痔疮:内痔破裂出血时可能混入大便,但一般血量较少,颜色鲜红,同时伴随肛门坠胀或疼痛。
肛裂:常因排便过于用力造成,表现为鲜红色血便,并伴有明显的排便后肛门灼痛。
5.药物或毒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破坏正常肠道菌群平衡,可能引发伪膜性结肠炎,症状包括腹泻、血便。
食物中毒(如误食含毒物质的蘑菇)也可能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血便。
6.肿瘤相关疾病
结直肠癌:尤其是左侧结肠癌,可表现为间歇性血便、腹泻和便秘交替,同时出现大便形态改变。
肛管直肠癌:会引发持续性肛门疼痛和出血。
若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且无法缓解,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粪便检查、肠镜或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