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选择合适的穴位。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艾灸。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涌泉等。根据病情和身体状态,合理选择穴位是确保疗效的重要前提。
2.准备艾条或艾柱。市面上常见的艾条或艾柱是艾灸的主要工具。使用前,应确保艾条或艾柱的质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通常,艾条的直径为1.5-2厘米,长度为20-25厘米。
3.燃烧艾条。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皮肤约2-3厘米处进行熏灸。要注意控制好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一般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具体时间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和病情调整。
4.移动艾条。艾灸过程中,可以采用环形、来回移动等手法,使热量均匀地传导到穴位。这样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防止局部烫伤。
5.注意保暖。在艾灸后,应注意保持穴位部位的温暖,避免冷风直接吹到。同时,艾灸处可能会出现红肿、微痛等反应,一般属于正常现象,可通过适当休息缓解。
艾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不宜过度使用,每次治疗间隔时间应在2-3天。对于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以及严重皮肤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