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病因:慢性过敏性紫癜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通常与感染、药物、食物过敏或其他外来抗原刺激有关。其主要机制是免疫复合物在小血管壁沉积,引发局部炎症和出血。
2.临床表现:
皮肤:约70%-90%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紫癜,常见于下肢,尤其是踝关节周围。紫癜为对称分布,压之不褪色。
关节:大约50%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最常影响膝关节和踝关节。
胃肠道:约50%的患者会有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这些症状通常较轻,也可能较严重,甚至导致肠穿孔。
肾脏:约20%-50%的患者会有肾脏受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3.诊断: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并辅以实验室检查。皮肤活检显示小血管炎症和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液检查可见IgA升高。
4.治疗: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轻度病例可以通过休息和缓解症状的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和非甾体抗炎药。重症病例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于肾脏受累者,需密切监测和治疗,以防止肾功能恶化。
慢性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其症状可能反复发作,需要长期观察和治疗。及时就医和科学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