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观察症状的变化:
如果只是轻微瘙痒且没有明显红肿、渗液等症状,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可待其自行缓解。
如果瘙痒加重,伴有红疹、水泡或其他异常表现,则可能存在皮肤过敏或感染风险,需要及时干预。
2.避免抓挠和刺激:
瘙痒部位切忌用手抓挠,以免皮肤破损导致继发感染。
避免使用热水烫洗患处,而应以清水轻柔清洁皮肤。
3.外用抗过敏药物:
可在局部瘙痒部位涂抹炉甘石洗剂或薄荷膏,这类药物能帮助缓解瘙痒并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若瘙痒较为严重,可选用含低浓度激素成分的软膏,但需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避免长期滥用。
4.服用口服抗组胺药物:
如果瘙痒范围较广或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可以短期服用非处方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这类药物可缓解因过敏引起的瘙痒。
5.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拔罐后的皮肤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同时避免触碰可能引发过敏的化学品或护肤品。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6.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若瘙痒持续恶化,或出现发热、红肿溃烂等感染迹象,应尽快到医院皮肤科就诊,排查潜在疾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适当护理可以缓解绝大多数瘙痒症状,但若出现异常变化,需警惕感染或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并及时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