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苯二氮草类:这类药物通过增强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起到镇静和催眠效果,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其起效迅速,多用于短期失眠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药性。
2.非苯二氮类催眠药: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唑吡坦等,这类药物选择性作用于大脑某些特定受体,对睡眠结构干扰较小,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需注意长期使用的成瘾风险。
3.褪黑素及其受体激动剂:褪黑素是一种调节生物钟的天然激素,可改善睡眠周期紊乱导致的失眠。其受体激动剂如雷美尔通,可以模拟褪黑素的作用,主要用于调整昼夜节律问题。
4.某些抗抑郁药:多塞平或米氮平等低剂量时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可用于一些伴有焦虑或抑郁的顽固性失眠病例。
5.中枢镇静剂:如安定类药物苯巴比妥,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产生镇静作用,但其安全窗口窄,用药风险较高,现已较少临床应用。
所有促进睡眠的药物均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依赖、耐药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尽量配合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才能实现更持久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