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饮食与生活习惯
进食过于油腻、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会减缓胃排空速度,使饱腹感持续更久。
饮水量过多可能导致胃部被液体填满,抑制饥饿感。
进食时间不规律或频繁零食摄入也可能干扰正常的饥饿信号。
2.胃肠道功能改变
胃肠动力降低,例如胃轻瘫,会延迟食物从胃排空,减少饥饿感。
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疾病可导致消化不适,从而抑制进食欲望。
3.神经和激素调节异常
控制食欲的激素,如瘦素、胰岛素或生长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饥饿感减弱。
神经系统问题,如压力过大或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也会暂时抑制进食需求。
4.心理状态的影响
抑郁、焦虑、压力或其他情绪问题可能直接影响食欲中枢功能,使人感到“提不起胃口”。
饮食紊乱,如厌食症,亦会使个体对进食失去兴趣。
5.药物作用
某些抗生素、镇静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有抑制食欲的副作用。
长期使用某些补充剂或药物可能对饥饿感产生间接影响。
6.潜在疾病
慢性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肝功能异常可能通过代谢途径影响食欲。
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可能通过炎症因子抑制食欲中枢。
若此状态持续,并伴随明显体重下降、乏力或其他症状,应尽快就医评估以明确潜在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