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因与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常通过污染的食品、水源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高风险食品包括未煮熟的肉类、蛋类以及未经消毒的奶制品等。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如厨房器具或宠物也可能导致感染。
2.临床表现
感染通常在食用被污染食物后6-72小时发病,症状持续4-7天。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恶心和呕吐。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发展为败血症。
3.治疗策略
轻度病例:无需使用抗生素,仅需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避免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重症病例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但滥用抗生素可能延长带菌时间,应由医生评估决定。
对症处理: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可适当使用止泻药,但不推荐作为长期措施,以避免干扰病原体排出。
4.饮食建议
初期可选择易消化、低脂、低纤维的食物,如稀粥、蒸鸡蛋等。
避免辛辣、油腻、高糖饮料及乳制品,以减少肠道负担。
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确保食物充分清洗、煮熟。
5.预防措施
注意食品卫生,彻底清洗瓜果蔬菜。
食物充分加热至安全温度,尤其是肉类和蛋类。
定期洗手,尤其是在处理生肉后或接触宠物后。
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或未巴氏杀菌的牛奶。
大多数沙门氏菌感染者会在一周内自行康复,但免疫力较弱者需警惕病情进展,如出现持续高热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