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感染性肠炎: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会导致腹泻,排便时可能混有黏液和血液。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类慢性疾病会引起肠道长期炎症,造成肠壁受损,出现出血和黏液分泌增加。此类疾病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200-300人。
3.肛裂:由于排便过硬或频繁便秘,肛门部位的皮肤可能裂开,导致排便时伴有疼痛和少量鲜红色血液,偶尔也会混有黏液。
4.痔疮:内痔和外痔在排便时可能出血,特别是当痔疮受到刺激或因便秘而用力排便时。痔疮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大约为50%。
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黏液便带血都应尽早就医,以明确诊断和进行适当治疗。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能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