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原理:免疫组化染色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标记物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在显微镜下观察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2.步骤:
固定和切片:组织样本通常先固定(常用福尔马林)以保持其结构,然后进行石蜡包埋并切片。
抗原修复:某些固定方法可能掩盖抗原,需要通过热或酶处理来恢复抗原的可识别性。
封闭非特异性位点:使用封闭剂防止非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分结合。
孵育一抗:将切片与初级抗体(一抗)孵育,一抗专门识别并结合目标抗原。
孵育二抗:次级抗体(二抗)与一抗结合,二抗通常附有酶或荧光素,使后续可视化反应成为可能。
显色:如果使用酶标记,加入底物使酶催化反应产物呈现颜色;如果使用荧光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对比染色:常用苏木精对比染色以突出细胞核等结构,有助于定位和鉴别。
3.应用:
肿瘤诊断: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来确认癌症类型和分期。如乳腺癌中常检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
感染性疾病:识别病原体,如病毒或细菌的存在。
研究领域:了解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4.优势与局限:
优势包括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提供有关组织微环境的信息。
局限在于需要高质量的抗体和严格的实验条件,结果解读依赖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
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诊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