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慢性炎症: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可能导致肠黏膜增生,从而形成息肉。这些情况通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2.饮食习惯不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肠道负担,导致便秘和肠壁受损,进而形成息肉。研究显示,高纤维饮食可以降低息肉发生的风险,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纤维。
3.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在青春期后就可能出现大量大肠息肉。如果未及时治疗,这些息肉有很高的概率转变为癌症。
4.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和缺乏运动也可能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肠道环境恶化,使得息肉更易形成。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减弱,息肉形成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30%的人会出现肠息肉。
肛门息肉虽然较为常见,但仍需引起足够重视。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降低其恶变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以及避免不良嗜好。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更为频繁地接受医学检查,以便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