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病理解剖学是什么

2025-04-19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唐春平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病情分析: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导致心肌组织坏死的过程。在病理解剖学上,心肌梗死的特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时间进程:心肌梗死在发生后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急性期(通常在24小时内),心肌细胞开始出现凝固性坏死,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纤维失去横纹。随后的1-3天,坏死区被中性粒细胞浸润。4-7天,中性粒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开始清除坏死组织。1-2周后,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

2.坏死类型: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凝固性坏死。早期心肌细胞肿胀、核变性,随后细胞膜破裂,内容物释放至细胞外。之后,炎症细胞进入,逐渐清除坏死组织。

3.组织变化:在坏死的心肌区域,首先出现的是间质反应,包括炎症细胞的聚集。在更晚期,坏死组织被纤维化替代,形成瘢痕组织。这种纤维化可以增加心肌壁的僵硬度,但也可能降低心脏泵血功能。

4.临床相关性:心肌梗死的解剖学改变直接影响临床表现,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急性期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脏骤停,而长期的纤维化则可能导致慢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的病理解剖学变化对于理解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以及其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长期影响。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