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遗传率约为40%到50%。家族中存在有类似行为或人格特质的人群,其后代患病风险较高。
2.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与反社会人格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可能受到遗传影响。这些区域负责控制情绪、冲动和道德判断功能。
3.环境与互动作用:尽管存在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如童年虐待、忽视、不良的家庭氛围等在发病中同样重要。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会显著提高发展反社会人格的概率。
4.性别差异:男性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几率比女性更高,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通常是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结果,因此早期关注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对预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