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自残是一种身体伤害行为,常见于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患者。不过,并非每位患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都会选择自残。研究显示,仅约10%-20%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自残倾向。
2.许多心理疾病以情绪、认知或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而不一定伴随自残。例如:
焦虑症:表现为过度担忧、心悸、失眠,但通常不涉及自残。
强迫症:患者可能反复进行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但很少有自残行为。
社交恐惧症:以避免社交场合和对评价的恐惧为主,也与自残无直接关联。
3.无自残行为可能是因为个体心理疾病程度较轻,或因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因素而选择其他方式释放压力,如过度工作、饮食问题或沉迷网络。
4.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可能会隐藏痛苦,不主动表达内心挣扎。这些隐匿性心理问题未必表现为自残,但仍需关注。数据显示,近50%有心理困扰的人可能因羞耻感或社会压力而不寻求帮助。
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多方面信息,包括病史、症状表现及心理评估,因此不能单凭是否存在自残行为作为判断依据。一旦发现持续性的情绪或行为异常,应尽早与专业人士沟通,寻求合适的支持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