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祥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定义与病理
脑梗塞是指因大脑某部分血流中断,导致该区域缺氧坏死的情况。这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的大血管闭塞。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发生阻塞,导致较小面积的局部脑组织坏死,常见于高血压患者。
2.发生机制
脑梗塞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房颤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以导致大动脉血液流动受阻。
腔隙性脑梗死则多与长期高血压相关,当小血管壁因高压损伤时,会引起小动脉硬化,最终导致小动脉闭塞。
3.临床表现
脑梗塞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取决于受累脑区的重要性和大小。
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一般较轻,可能出现轻微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发现。
4.诊断与治疗
脑梗塞的诊断依赖于CT或MRI的影像证据,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对危险因素的控制。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通常基于影像学发现,治疗重点是控制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死虽然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其病因、临床表现和管理策略各有侧重。在临床处理中,识别和区分这两种情况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