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原因:常见于大量失血、烧伤、大面积创伤或严重脱水。
病理机制:由于血液或体液的大量丧失,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组织器官供血不良。
特点: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皮肤苍白、出冷汗等。
2.心源性休克:
原因:多由心肌梗死、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
病理机制:因心脏泵功能障碍,不能有效维持血液循环,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特点:表现为极度疲倦、呼吸困难、心率异常,可能伴随胸痛。
3.分布性休克:
原因:通常由脓毒症、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神经性损伤引起。
病理机制: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布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特点:血压明显下降,皮肤潮红或发绀,伴有意识模糊或昏迷。
4.梗阻性休克:
原因:常见于肺栓塞、心包填塞、气胸等情况。
病理机制:因机械性阻挡使血液回流受阻或心室充盈受限,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特点: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颈静脉怒张、极度乏力。
休克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补充血容量、恢复心泵功能、改善血管通透性及解除机械性阻碍等。及时识别和处理休克,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