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适应症明确:肠外营养适用于不能经口或经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例如严重肠梗阻、短肠综合征、严重胰腺炎、外科术后肠功能恢复延迟等情况。必须经评估后确认需要使用。
2.营养液成分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代谢需求以及临床目标,选择合适的营养液配方。常见成分包括葡萄糖提供能量,氨基酸用于蛋白质代谢,脂肪乳提供必需脂肪酸及能量,以及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维持机体平衡。
3.输注途径:肠外营养可通过中心静脉(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如果营养液渗透压较高(>900mOsm/L),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以降低局部静脉炎风险。
4.输注速度与时间:营养液的输注速度需逐步调整,从较慢速度开始,适应后再达到目标速度。每日输注时间通常为10-24小时不等,具体时长根据处方决定。
5.感染风险控制:输注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包括导管置入、维护及日常护理。每日监测导管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等感染迹象,避免发生血源性感染。
6.监测指标:定期检查患者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防止出现高血糖、高脂血症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还需监控体重变化,以评估营养支持效果。
7.停用过渡:当患者能够逐渐恢复通过胃肠道摄入足够营养时,应逐步减少肠外营养的使用,并合理过渡到肠内营养,避免突然停用导致代谢紊乱。
任何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感染、代谢紊乱、肝功能损伤等,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