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病因和机制:腔隙性脑梗塞多由小动脉疾病引起,是由于基底节区的小穿通动脉阻塞导致的。这种类型的梗塞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有关。
2.临床表现:在许多情况下,腔隙性脑梗塞可能无明显症状,即所谓的"隐匿性梗塞"。当累积一定数量时,可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如偏瘫、感觉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等。
3.预后和影响:单个小型病灶的腔隙性脑梗塞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发生多次,可能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产生显著影响,甚至增加痴呆风险。
4.诊断和治疗:磁共振成像通常用于确认诊断。治疗主要以控制基础疾病为主,如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通过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血液循环。
5.并发症风险:虽然单次腔隙性梗塞相对不严重,但多发性病灶可能会导致渐进性脑损伤,增加进一步脑卒中或慢性脑功能不全的风险。
尽管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常较为轻微,其长期影响和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建议积极管理相关危险因素和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