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血尿:尿液中的红细胞分解后,血红蛋白降解成红褐色物质,使得尿液颜色变深。常见于尿路感染、结石、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肿瘤。
2.肌红蛋白尿:剧烈运动、外伤或肌肉病变会导致肌红蛋白释放进入尿液,在长时间放置后,肌红蛋白降解也可以使尿液呈现红褐色。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或抗凝血药物,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发生变化。这种颜色变化在尿液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更加明显。
4.食物因素:摄入大量富含色素的食物,如甜菜、黑莓等,也可能导致尿液颜色改变,放置一夜后颜色更深。
5.代谢产物:某些疾病如肝脏疾病,可能导致代谢废物的增加,这些废物排泄到尿液中后,尤其在氧化条件下,会使尿液变为红褐色。
6.感染或炎症:尿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或细菌时,可能导致尿液混浊和颜色改变。放置一夜后,这些微生物活动进一步影响尿液颜色。
如果发现尿液颜色异常,特别是持续性红褐色,建议尽快就医,进行尿液分析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