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Ⅰ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包括Ⅰa、Ⅰb和Ⅰc三类。Ⅰa类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主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Ⅰb类药物(如利多卡因、美西律)缩短动作电位时程;Ⅰc类药物(如氟卡尼、普罗帕酮)对动作电位时程影响较小,但显著抑制钠通道,减少传导速度。
2、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加,从而控制心律失常。
3、Ⅲ类药物: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多非利特等。这类药物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复极化时间,增加动作电位时程,达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Ⅲ类药物可能会导致QT间期延长,从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
4、Ⅳ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L型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减慢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尤其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不属于上述四类,但也具备抗心律失常作用,如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腺苷以及部分钾离子补充剂等。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因此在选择用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