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通常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或艾滋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这些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狂犬病则由狂犬病毒引起,属于弹状病毒科。该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通常为狗)的咬伤传播给人类。
2.传播途径:
病毒性心肌炎一般不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而是由于其他病毒性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继发而来,并且并不具有人与人直接传播的特点。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破损皮肤而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通过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也可能传播。
3.临床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有时会导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症状发展迅速,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无力,随后出现恐水、烦躁、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4.预后: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重症病例可能需要长期治疗或心脏移植。
狂犬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目前几乎是致死性的,早期暴露后立即接种疫苗是预防的关键。
这两种疾病都需要高度重视,各自具有不同的诊疗和预防措施。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手段能够显著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