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道感染: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或志贺菌)或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会导致肠道内分泌过多黏液,并伴有恶臭。这种情况下通常还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2.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产生较多的分泌物,常表现为含黏液的大便,偶尔伴有血液和特殊异味。
3.食物不耐受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或麸质不耐受等问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导致食物在肠道中发酵异常,产气增加,进而引起特殊气味和粘稠分泌物。
4.肠道菌群失调: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破坏时,可引发异常发酵产物增多,使大便出现特殊臭味。
5.胃肠动力障碍:肠易激综合征或胃肠蠕动功能异常时,也可能因内容物滞留肠道时间过长造成腐败发酵,导致大便气味改变并伴随分泌物增加。
若症状频繁出现或伴随严重腹痛、血便、体重减轻等,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潜在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