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糜烂性胃炎:
定义:胃黏膜表面出现局部糜烂,但不涉及胃黏膜的深层组织。这种情况多由刺激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饮酒、感染幽门螺杆菌等引起。
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胃灼热、恶心甚至呕血。多数患者病程较短,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
预后:及时治疗并去除诱因后,胃黏膜一般可修复,长期并发症的风险较低。
2.萎缩性胃炎:
定义:胃黏膜腺体萎缩,有时伴随肠化生或异型增生。常见于长期慢性炎症的背景下,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病因。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表现。晚期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如贫血。
长期风险:萎缩性胃炎被视为胃癌的前驱病变之一,尤其是伴有肠化生或重度异型增生时。中国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群的6倍。
两者的病理机制和发展方向不同,糜烂性胃炎以急性损伤为主,治疗效果较好;而萎缩性胃炎因涉及胃黏膜结构的不可逆性破坏,需长期监测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