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机制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导致胃酸和胃内容物逆流进入食管。正常情况下,下食管括约肌在非进食状态下呈关闭状态,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其压力减弱或功能紊乱时,胃酸容易反流到食管,引发不适。
2.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在西方国家约为20%-30%,而亚洲地区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任何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但中老年人群更易受影响。
3.临床表现包括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主要为烧心和反酸,其中烧心指胸骨后或上腹部出现烧灼感,反酸则表现为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或咽喉带来的酸味感。非典型症状可能涉及咳嗽、声音嘶哑、哮喘等,与食管外组织受到刺激有关。
4.长期胃酸反流可能导致并发症,包括食管炎、食管狭窄、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癌。数据显示,巴雷特食管患者患腺癌的风险增加10到55倍,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十分关键。
5.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必要时可借助24小时pH监测、内镜检查及食管压力测定。其中,内镜检查可以评估食管黏膜受损情况,并排除其他病变。
6.治疗分为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部分。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戒烟戒酒、睡前两小时避免进食等;药物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可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在严重病例中,抗反流手术如胃底折叠术可能成为选择。
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控制体重,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