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明确病因
黄疸可能由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胆管癌)或溶血性疾病等引起。诊断需要借助血液检查(如肝功能、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以及必要时的活检,找到导致黄疸及瘙痒的根本原因。
2.药物治疗
胆汁酸结合剂:如考来烯胺,可通过减少胆汁酸在血液中的水平缓解瘙痒。
抗组胺药物:可用于暂时缓解瘙痒,但对于胆汁淤积引起的症状效果有限。
熊脱氧胆酸:适用于某些胆汁淤积性疾病,通过改善胆汁流动减轻症状。
针对基础疾病的特异性治疗,如抗病毒药物用于病毒性肝炎,抗生素用于胆管感染等。
3.局部护理和舒缓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和滋润,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产品。
使用含有薄荷醇或炉甘石的外用制剂,可以缓解局部瘙痒感。
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摩擦加重瘙痒。
4.手术干预
当黄疸是由胆道梗阻引起时,如胆结石、肿瘤,可能需要手术解除梗阻,例如胆囊切除术、胆管支架置入或肿瘤切除手术。
5.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饮酒及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均衡饮食,低脂、高蛋白,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促进肝功能恢复。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若黄疸及瘙痒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当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以确保及时诊治并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