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风水相搏型:常因外感风邪而发病,以面部或全身突然肿胀为特征。患者常伴有恶寒、发热、身体疼痛以及尿少等症状。在此类型中,风邪侵犯肺部,导致肺气失宣,水道不利,从而引发水肿。
2.水湿浸渍型:通常由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久居湿地等因素导致。表现为全身浮肿,肢体沉重,头晕,胸闷,尿少,舌苔白腻。此类型多与脾虚有关,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内停,引发水肿。
3.脾阳不振型:平素脾胃虚弱,饮食失调,或劳倦伤脾,导致脾阳不足,水湿不化。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明显,腹胀,纳差,大便溏薄。常见于慢性病患者。
4.肾阳虚衰型: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疾病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怕冷,下肢水肿尤甚,尿少清长。肾主水,肾阳虚衰则固摄无权,水液内停,泛滥为肿。
水肿在中医辨证中强调病因病机,治疗需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如祛风散寒、健脾利湿、温补脾肾等。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