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原因分析:
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更严重的情况如胃癌、结肠癌。
肛裂或痔疮:通常伴有疼痛和新鲜血液,但也可能形成血块。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导致血便和黏液。
血液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2.症状及鉴别: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血液颜色较深,焦油样。
下消化道出血:血液颜色较鲜红,常混合黏液或脓液。
症状严重程度:出血量大时可能伴有头晕、贫血、休克等症状。
3.诊断和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
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
影像学检查:CT、MRI等可帮助定位出血源。
4.治疗措施:
急性出血处理:止血药物、输血等。
针对病因治疗:如溃疡用抗酸药,肿瘤则需手术等。
日常护理: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此类症状不可轻视,需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