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定义及病理机制:
肌筋膜炎主要是一种软组织疾病,是由于肌肉或筋膜(覆盖肌肉的薄膜)的炎症或损伤引起的。它通常与过度使用、压力或局部创伤相关。
结节性疾病则是一组以皮肤、器官或其他组织中形成小硬块状结构(结节)为特征的疾病。常见的结节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皮下结节、结节病等,其病因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2.症状表现:
肌筋膜炎通常表现为疼痛、压痛和肌肉僵硬。患者常在特定的压力点感到不适,这些点称为触发点。
结节性疾病的症状因具体类型而异,但通常包括受影响区域的肿大、结节感以及可能伴随的全身症状,如发热或疲劳。
3.诊断方法:
对于肌筋膜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病史,尤其是识别出触发点。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或MRI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病因。
结节性疾病的诊断可能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血液化验以及活组织检查,以确定结节的性质和潜在原因。
4.治疗方式:
肌筋膜炎的治疗往往涉及物理治疗、药物镇痛、抗炎药物,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干针疗法或注射治疗。
结节性疾病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可能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物理治疗等。
肌筋膜炎与结节性疾病虽然在名称上看似接近,但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对症治疗和管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