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体温调控机制的作用
当感染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会通过释放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等,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升高设定点,从而导致发热。当发热逐渐缓解或退烧时,体温中枢的设定点回归正常,为了散发多余热量,身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和明显增加汗液排出量来降低体温,从而出现出汗现象。
2.免疫系统的激活
感冒引发的病毒感染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包括代谢加速、循环血量增加,这些变化可能伴随局部或全身性出汗。这是一种针对入侵病原体的自我防御行为。
3.药物作用
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后,也可能导致大量出汗。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发热症状减轻,同时通过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增加来散热。
4.自主神经调节
感冒时,植物神经功能的调控可能受到一定程度干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或处于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变化的状态,进而造成异常出汗。
5.病情改善的信号
对于普通感冒而言,出汗往往表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病毒逐渐被清除,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属于病情好转的标志之一。
感冒期间的出汗通常是暂时的,若伴随头晕、极度疲劳、脱水等,应补充适量水分并注意休息。在持续高热、多汗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就医完善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和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