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体温调节机制
感冒时,人体会通过发热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抗病毒能力。当疾病逐渐好转或炎症消退时,体温下降,身体通过出汗的方式将过多的热量散去,以恢复正常体温。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退热性出汗”。
2.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
在感冒过程中,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质,这些物质不仅导致发热,还可能刺激汗腺活动。尤其是在病毒被清除后,炎性介质水平减少,汗液分泌增加,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部分。
3.药物影响
部分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通过抑制炎性介质达到退烧效果。退烧过程会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伴随大量排汗,帮助身体降温。
4.新陈代谢加快
病毒感染使得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提升,能量代谢产热增加。随着病情缓解,代谢逐步回归到稳定状态,多余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表现为出汗增多。
这是机体自然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干预。但若出汗过多伴随虚弱、头晕等症状,应警惕电解质紊乱或其他潜在问题,可适当补充水分及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