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焦虑或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表现为心跳加速、胸闷等,尤其在安静环境下会被放大。
睡前思虑过多:过度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或反复回想当天经历,可能干扰正常的入睡过程。
2.睡眠环境与习惯
不健康的作息:夜间频繁熬夜或不规律的睡眠时间会破坏生物钟,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环境不适:房间光线过亮、温度不合适或噪音过多,可能导致心情烦躁,从而诱发心慌感。
3.身体疾病
心血管系统异常:如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糖,这些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夜晚更加明显。
呼吸系统问题:如夜间出现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引起短暂缺氧,导致心率波动和心慌感。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的代谢水平较高,容易出现心悸、怕热等症状,且夜间静卧时症状可能更显著。
4.饮食和药物影响
摄入刺激性物质:咖啡因、尼古丁或酒精的摄入,特别是在睡前,可能直接影响心率和睡眠质量。
药物副作用:部分药物(如某些减肥药、抗抑郁药)会引发心悸或失眠,应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5.应对措施
调整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放松训练:尝试深呼吸、冥想或渐进性肌肉放松,有助于平稳心率和缓解焦虑。
控制饮食:睡前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和重口味食物。
就医检查:如果心慌持续或伴随其他症状(如胸痛、头晕或呼吸困难),需要尽快就医进行评估,如心电图等检查。
闭眼时的心慌需根据具体原因加以应对,既要调整生活方式,也要警惕潜在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