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铁剂吸收利用不足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通常需要补充铁剂,但不同形式的铁剂吸收率存在显著差异。如非血红素铁(植物来源)吸收率低,仅为2%-20%,而血红素铁(动物来源)吸收率相对较高,可达15%-35%。
胃酸是铁吸收的重要因素,缺乏胃酸或长期服用抗酸药物会降低铁剂吸收效率。
同时摄入茶、咖啡等含鞣酸的食物,会减少铁在肠道中的吸收。
2.饮食结构问题
长期摄入低铁、高纤维饮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高纤维食物中的草酸和植酸会与铁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
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造血原料的供应,从而影响补血效果。
3.未纠正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
如慢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肾功能衰竭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这些情况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干扰铁代谢。
妇科疾病如月经过多,可能导致铁流失量大于补充速度,进而持续贫血。
4.铁分布与储存异常
铁虽然摄入足够,但可能因铁调素水平升高导致铁无法正常分布到骨髓进行血红蛋白的生成。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病相关性贫血。
5.其他微量元素或维生素不足
维生素C能增强铁吸收,而其缺乏会间接导致补血效果不佳。
叶酸、维生素B12等也是造血必需的营养素,缺乏这些成分可能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从以上原因可知,补血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铁的摄入量,还需优化饮食结构、改善吸收条件并排查潜在的健康问题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