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的弹性逐渐减弱,容易引起脱肛。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2.慢性便秘:长期便秘会导致排便时用力过度,增加腹压,进而导致直肠壁受到持续高强度压力,从而引发脱肛。
3.腹部手术史:一些腹部手术,如子宫切除术,会影响盆底结构,削弱支撑作用,增加脱肛风险。
4.妊娠和分娩:多次妊娠和分娩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一定损伤,尤其是在顺产过程中,很可能因用力过猛导致脱肛。
5.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疾病都会导致肠壁薄弱,增加脱肛的发生率。长期腹泻也会产生类似效果。
6.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会影响肠道功能,降低肛门控制能力,增加脱肛风险。
7.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其相关基因可能导致盆底和肛门括约肌的先天发育不足,易于出现脱肛。
预防脱肛需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细节,包括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便秘,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纤维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盆底肌锻炼。对有相关疾病或手术史的人群,更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