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壁可能会积聚脂质和钙沉积物,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尽管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如果有家族史或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风险因素,也可能早期发病。
2.颈椎病:30岁左右正处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阶段,长时间伏案工作或不正确的姿势可能引起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的退行性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在长期低头工作、使用电脑或手机频繁的人群中尤为常见。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等都会增加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负担;久坐不动则容易使血液循环不畅,进一步加重供血不足的症状。
4.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也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风险因素。高血压会直接损伤血管壁,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糖尿病则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管病变,影响血液供应。
5.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病史,遗传因素也可能在30岁时就表现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这种情况下,需特别注意体检和早期干预。
30岁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在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体检,及早发现和处理相关风险。